2025-07-18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科技] | 热度[ 0]
---引言上海、广东、浙江等多地监管部门接连发文,要求规范汽车消费金融领域的“高额返佣”行为。这一动作直接瞄准了长期存在的行业潜规则——部分金融机构通过高额佣金诱导4S店或中介推销高息车贷,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消息一出,不少网友拍手叫好:“早该管管了!”但也有业内人士担忧:“一刀切会不会误伤正规业务?”这场整治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行业乱象?高额返佣平台是什么所谓“高额返佣”,简单说就是金融机构(比
---
引言
上海、广东、浙江等多地监管部门接连发文,要求规范汽车消费金融领域的“高额返佣”行为。这一动作直接瞄准了长期存在的行业潜规则——部分金融机构通过高额佣金诱导4S店或中介推销高息车贷,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消息一出,不少网友拍手叫好:“早该管管了!”但也有业内人士担忧:“一刀切会不会误伤正规业务?”这场整治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行业乱象?
所谓“高额返佣”,简单说就是金融机构(比如银行、融资租赁公司)为了抢客户,私下给汽车经销商或贷款中介塞“好处费”。比如消费者贷款10万元买车,金融机构可能给4S店返佣5000元甚至更高。4S店为了赚这笔钱,往往会拼命推销某家机构的贷款产品,哪怕利息更高、条款更坑。
这种现象在业内早已不是秘密。一位不愿具名的4S店销售透露:“卖一辆车利润可能就几千块,但推成一单贷款,返佣比卖车还赚。”更夸张的是,部分平台还会设计“阶梯返佣”——贷款金额越大、利息越高,返佣比例就水涨船高。消费者以为自己拿到了“免息优惠”,实际却被捆绑了高额服务费或隐性成本。
监管部门此次重点打击的,正是这种扭曲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佣金绑架”模式。但问题在于,返佣本身并非违法,如何界定“高额”和“违规”仍需细化标准。
在汽车金融领域,融资租赁是“高额返佣”的重灾区。这种模式号称“0首付开新车”,实际却暗藏玄机:消费者并非直接买车,而是以租代购,最终可能支付比普通车贷高20%-30%的总成本。
记者调查发现,某头部融资租赁平台合同显示,一辆标价15万元的车,若分36期租赁,总还款额竟高达21万元,年化利率接近15%。而业务员推销时只会强调“月供低至2888元”,对超高利息避而不谈。更离谱的是,这类平台给中介的返佣普遍在贷款额的3%-8%之间,远高于银行车贷的1%-2%。
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涉及“融资租赁套路贷”的投诉量同比激增67%,主要矛头指向“隐瞒真实利率”“强制捆绑保险”等问题。一位被坑的消费者吐槽:“签合同时根本没看清细则,后来才发现车都不是我的名字!”
监管重拳之下,多地已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公开实际利率、禁止返佣与贷款成本挂钩。这对消费者无疑是利好——以后买车贷款,至少能少踩几个“坑”。但行业却出现了两极反应。
支持者认为,新规能倒逼市场透明化。某银行车贷部经理表示:“过去拼返佣,现在拼利率和服务,这才是健康竞争。”但也有经销商叫苦:“佣金缩水后,销售积极性肯定受影响。”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机构可能转而通过“手续费”“GPS费”等名目变相收费。
专家指出,整治不能止于“砍佣金”,还需配套措施:比如建立统一的贷款信息披露标准,严打合同欺诈;同时拓宽正规低息车贷渠道,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毕竟,政策的终极目标不是扼杀行业,而是让金融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
这场针对汽车金融返佣的整顿,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行业的浮躁与消费者的无奈。未来能否实现“天下没有难买的车”,既要看监管的力度,也要看市场的适应能力。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记住一句话总没错:签字前,先算清总账!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