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候鸟天堂” 共筑美好宁海湾

2025-08-24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资讯] | 热度[ 0]


正文:清晨五点,宁海湾的滩涂上泛起薄雾。一群白鹭掠过水面,翅膀划破晨雾,在初升的阳光下闪烁着银光。不远处,观鸟爱好者李建军正架着望远镜,记录着鸟群的数量和种类。今年来的候鸟比去年多了近三成,李建军指着远处成群的候鸟说,特别是黑脸琵鹭,这个全球濒危物种,我们这里已经连续三年观察到它们的踪迹了。宁海湾,这片位于东海之滨的滨海湿地,正成为越来越多候鸟迁徙途中不可或缺的服务区。而这一切,都得益

正文:

清晨五点,宁海湾的滩涂上泛起薄雾。一群白鹭掠过水面,翅膀划破晨雾,在初升的阳光下闪烁着银光。不远处,观鸟爱好者李建军正架着望远镜,记录着鸟群的数量和种类。

守护“候鸟天堂” 共筑美好宁海湾-1

"今年来的候鸟比去年多了近三成,"李建军指着远处成群的候鸟说,"特别是黑脸琵鹭,这个全球濒危物种,我们这里已经连续三年观察到它们的踪迹了。"

宁海湾,这片位于东海之滨的滨海湿地,正成为越来越多候鸟迁徙途中不可或缺的"服务区"。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当地持续开展的生态保护行动。

守护“候鸟天堂” 共筑美好宁海湾-2

生态修复:让候鸟"宾至如归"

五年前,宁海湾还是另一番景象。过度养殖、围垦造地让这片湿地面积缩减了近40%,候鸟数量也从高峰期的数万只锐减至不足三千。

"当时滩涂上到处都是养殖围网,候鸟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宁海湾湿地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海洋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18年。当地政府启动"候鸟天堂"守护计划,先后投入2.3亿元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拆除违规养殖设施300多处,恢复湿地面积2000余亩,建设生态隔离带8.2公里。

"我们不是简单地把人赶走,而是寻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张海洋说,保护区创新采用了"生态补偿"机制,对退出养殖的农户给予补偿,并帮助他们转型发展生态旅游。

科技助力:智慧守护候鸟家园

在保护区监控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监测点的画面。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调取任何一个区域的鸟类活动情况。

"我们布设了36个高清摄像头,覆盖了整个保护区。"技术员小王一边操作系统一边介绍,"通过AI识别技术,系统能够自动识别鸟类种类、统计数量,甚至监测它们的健康状况。"

更令人惊叹的是,保护区为30只珍稀候鸟佩戴了卫星追踪器。通过这些"空中信使",科研人员可以精确掌握候鸟的迁徙路线、停留时间和活动范围。

"数据显示,来自澳大利亚的黑尾塍鹬,能够连续飞行6000多公里直达宁海湾。"研究员刘博士说,"它们把这里当作重要的'补给站',停留时间最长达到两个月。"

人鸟共生:生态红利惠及百姓

候鸟保护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更产生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在保护区周边的渔家乐,老板陈大海正在准备当天的特色"观鸟套餐"。"现在游客来看鸟的越来越多,我们的收入比搞养殖时翻了一番。"陈大海笑着说,他特意把观景台建在了不影响鸟类活动的区域,还聘请了生态导游为游客讲解候鸟知识。

据统计,宁海湾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已突破50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余元。更令人欣喜的是,当地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升,自发组建了200多人的护鸟志愿队。

"现在看到受伤的候鸟,村民都会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保护区巡护员老李说,"上周还有个小朋友送来了一只受伤的白鹭,说是用自己零花钱买了小鱼喂它。"

未来展望:打造候保护范本

宁海湾的候鸟保护模式正在产生辐射效应。周边地区纷纷前来"取经",希望复制这一成功经验。

"我们计划建立区域协同保护机制,为候鸟打造更安全的迁徙通道。"张海洋透露,下一步将推动建立跨区域候鸟保护联盟,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合保护。

保护区还在探索"生态+科研+教育"的发展路径。今年9月,首期"小候鸟守护者"夏令营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在这里学习生态知识,参与候鸟保护实践。

夕阳西下,又一群候鸟掠过天际。观鸟爱好者李建军收起设备,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听到鸟儿的鸣叫,看到它们安然栖息,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宁海湾的故事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并行不悖。这片"候鸟天堂"正在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也为其他地区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随着新一轮候鸟迁徙季的到来,宁海湾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来自远方的"客人"。每一只候鸟都能找到安宁的栖息地,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

(本文数据来自宁海湾湿地保护区管理局2023年度报告)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