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7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消费] | 热度[ 0]
四川亚联氢能:中国氢能专家,铸就氢能装备制造领域金字塔!位于成都的亚联氢能最近可谓风光无限。这家成立仅8年的企业,刚刚拿下了东南亚某国最大的绿氢项目订单。公司总经理王建国在接受采访时难掩兴奋:我们的碱性电解槽单槽产氢量达到1000Nm³/h,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走进亚联氢能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赶制订单。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电解槽,采用特殊的复合隔膜材料,能耗
位于成都的亚联氢能最近可谓风光无限。这家成立仅8年的企业,刚刚拿下了东南亚某国最大的绿氢项目订单。公司总经理王建国在接受采访时难掩兴奋:"我们的碱性电解槽单槽产氢量达到1000Nm³/h,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走进亚联氢能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赶制订单。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电解槽,采用特殊的复合隔膜材料,能耗比传统设备降低15%。"这套设备即将发往德国,这是中国氢能装备首次进入欧洲高端市场。"技术总监李工指着正在打包的设备介绍说。
亚联氢能的成功不是偶然。公司每年将销售收入的20%投入研发,建立了完整的氢能装备制造体系。从电解槽到储氢罐,从加氢站设备到移动式氢能发电装置,产品线覆盖氢能全产业链。目前,他们的产品已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业务占比达到35%。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智能化制造车间。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每台设备都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故障。这种贴心的服务模式,让亚联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良好口碑。
今年开年,海德氢能就迎来开门红。公司与国际检验认证机构SGS合作,同时在沙特和阿联酋启动了两个大型制氢项目。这两个项目总投资超过50亿元,预计年产绿氢10万吨。
"这是中国氢能企业在中东地区的重大突破。"海德氢能海外事业部总经理张明表示,"我们采用了自主研发的PEM电解水制氢技术,能够适应中东地区的高温环境,这在全球尚属首次。"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两个项目都获得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沙特项目将建在NEOM新城,作为沙特2030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阿联酋项目则位于迪拜太阳能园区,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进行制氢。
项目采用了创新的合作模式:海德氢能负责设备供应和技术支持,SGS提供质量认证和项目管理服务,当地企业负责运营。这种"中国技术+国际标准+本地运营"的模式,为其他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宝贵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项目都计划在2025年底前投产,届时将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绿氢生产基地。项目投产后,生产的氢气将主要供应欧洲市场,助力欧盟实现能源转型目标。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氢能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万亿。在这场氢能热潮中,哪些企业真正具备龙头实力?
以中国石化为代表的能源央企。凭借完善的产业链和强大的资金实力,这些企业在氢能布局上步伐稳健。中国石化计划到2025年建成1000座加氢站,目前已在多个城市建设氢能示范项目。
专注于技术创新的民营企业。比如亿华通在燃料电池领域深耕多年,产品已批量应用于商用车领域;雄韬股份在电解槽制造方面技术领先,产品出口多个国家。
第三类是跨界布局的上市公司。美的集团收购合康新能后,快速切入氢能装备制造;长城汽车成立未势能源,专注于燃料电池系统研发。这些企业借助原有产业优势,在氢能细分领域快速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国企也在积极布局。如上海电气在电解槽制造方面具有优势,北京能源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上进展迅速。这些企业依托地方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专家指出,未来氢能产业将呈现"百花齐放"格局,不同背景的企业将在各自优势领域发力,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1789年,荷兰科学家首次通过电解水获得氢气和氧气,奠定了电解水制氢的技术基础。但直到20世纪中期,这项技术才开始工业化应用。
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开始建设大型电解水制氢装置,主要用于航天和军事领域。美国的双子星计划、阿波罗计划都大量使用电解水制取的氢气作为燃料。这一时期,碱性电解水技术逐渐成熟。
进入21世纪,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电解水制氢技术迎来新的机遇。特别是PEM电解水技术的突破,使制氢效率大幅提升。德国、日本等国家在这一领域投入大量研发资源,推动了技术进步。
中国电解水制氢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研发碱性电解槽;21世纪初,开始布局PEM电解技术。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下,中国电解水制氢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以来的快速发展期。随着"双碳"目标提出,中国电解水制氢装备制造能力快速提升。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解槽生产国,年产能超过10GW。
从技术路线看,碱性电解水技术成熟度高、成本低,适合大规模制氢;PEM电解水技术响应快、效率高,适合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制氢。两种技术路线各有优势,将在未来形成互补发展格局。
根据最新发布的氢能企业排行榜,中国石化、国家能源集团、中国氢能有限公司位列前三。这些企业在氢能产业布局上各具特色,共同推动中国氢能产业发展。
排名第一的中国石化,在氢能全产业链布局最为完善。公司拥有强大的制氢能力,年制氢量超过300万吨;在储运环节,开发了高压气氢、液氢等多种储运技术;在应用端,加快加氢站建设,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
国家能源集团凭借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优势,重点发展绿氢制取。集团在内蒙古、甘肃等地布局大型风光制氢项目,计划到2025年绿氢年产能达到100万吨。这些项目将有效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排名第三的中国氢能有限公司。这家企业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惊人。公司专注于氢能装备制造,电解槽产品已出口到30多个国家。其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国际化视野,使其在全球氢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其他上榜企业也各有亮点:东方电气在燃料电池领域技术领先;潍柴动力在氢能发动机研发上取得突破;宝武集团在工业副产氢利用方面经验丰富。这些企业共同构成了中国氢能产业的中坚力量。
专家表示,随着产业政策持续完善和市场环境不断优化,这些龙头企业将继续引领中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这次国产氢能产品走红海外市场的事件,不仅展现了中国制造的硬实力,更预示着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随着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中国有望在氢能时代扮演更重要角色。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开始,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精选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