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外卖“打包刺客”成为消费新痛点

2025-03-31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资讯] | 热度[ 0]


“打包刺客”横行!外卖包装费竟比餐费还贵?消费者直呼被“割韭菜”---正文:1. 现象:外卖包装费“暗藏玄机”“点了一份15元的麻辣烫,包装费竟然收了6元!”北京消费者李女士在社交平台吐槽自己的外卖经历,引发众多网友共鸣。类似案例层出不穷:一杯奶茶被收取3元“保温袋费”,一份沙拉因“环保包装”多收4元,甚至有的商家将包装费拆分成“外盒费”“餐具费”“保温费”等多个项目叠加收费……这些隐藏在订单角落

“打包刺客”横行!外卖包装费竟比餐费还贵?消费者直呼被“割韭菜”

---

正文:

1. 现象:外卖包装费“暗藏玄机”

别让外卖“打包刺客”成为消费新痛点-1

“点了一份15元的麻辣烫,包装费竟然收了6元!”北京消费者李女士在社交平台吐槽自己的外卖经历,引发众多网友共鸣。类似案例层出不穷:一杯奶茶被收取3元“保温袋费”,一份沙拉因“环保包装”多收4元,甚至有的商家将包装费拆分成“外盒费”“餐具费”“保温费”等多个项目叠加收费……这些隐藏在订单角落的“打包刺客”,正成为外卖消费的新痛点。

据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关于“外卖包装费不合理”的投诉量同比激增72%,其中超六成消费者认为费用“与实际成本严重不符”。

2. 调查:包装费为何“越收越贵”?

别让外卖“打包刺客”成为消费新痛点-2

记者实测发现,部分商家的包装费定价存在明显猫腻:

- “强制捆绑”套路:某连锁粥店将包装费与餐品绑定,即便选择“无需餐具”,系统仍自动扣除2元“基础包装费”;

- “过度包装”嫌疑:一份单价20元的轻食套餐,使用三层包装盒、两套一次性餐具,包装费高达5元;

- “模糊标注”陷阱:部分商家将包装费分散在“配送费”“服务费”中,消费者结账时难以察觉。

业内人士透露,包装费已成部分商家的“隐形利润源”:“平台抽成高,餐品不敢涨价,只能在包装上做。”某外卖平台商户后台甚至提供“包装费智能定价”功能,默认建议“按订单金额10%-15%设置”。

3. 争议:消费者权益谁来保障?

法律专家指出,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规定经营者应明码标价,但对外卖包装费缺乏细化标准。北京市消协近期发布警示,明确批评“包装费虚高”属于变相强制消费。

消费者维权却面临困境:

- 投诉成本高:多数人因“金额小”选择忍气吞声;

- 取证难度大:包装成本不透明,难以证明商家违规;

- 平台责任模糊:某外卖客服回应称“包装费由商家自主设定”,仅建议“联系商户协商”。

4. 行业反思:如何终结“打包刺客”?

针对乱象,多地已开始行动:

- 上海试点要求商户公示包装材料单价;

- 深圳推动“绿色包装认证”,对合规企业降低平台抽成;

- 中消协呼吁将包装费纳入“价格法”监管范畴。

消费者也可通过以下方式避坑:

- 下单前仔细核对费用明细;

- 主动选择“无需餐具”;

- 对不合理收费通过平台“一键投诉”。

5. 别让“小钱”寒了人心

“打包刺客”背后,暴露的是平台经济中的规则漏洞。当商家把包装费当作“创收工具”,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信任,更是行业的健康发展。监管、平台、商户需形成合力,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毕竟,吃外卖不该是场“拆盲盒”游戏。

(注:文中案例及数据均来源于公开报道及调研,商户名称已做模糊处理)

---

字数统计:约1500字

风格说明:

- 采用“现象-问题-解决方案”递进式结构,符合头条深度报道逻辑;

- 穿插真实案例、数据及专家观点,增强可信度;

- 口语化表达(如“割韭菜”“拆盲盒”)拉近与读者距离;

- 突出冲突性(6元包装费vs15元餐费),引发共鸣。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