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科技] | 热度[ 0]
上海市发布了一项引人瞩目的科技计划——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高质量的“脑控”技术应用。这一消息迅速在科技圈和医疗领域引发热议,不少人将其视为未来人机交互的革命性突破。根据方案,上海将在未来几年内重点突破脑机接口(BCI)的核心技术,包括高精度信号采集、实时解码算法和神经反馈系统。医疗康复、智能家居和虚拟现实被列为优先应用场景。瘫痪患者有望通过脑机接口直接操控外骨骼或轮椅,
上海市发布了一项引人瞩目的科技计划——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高质量的“脑控”技术应用。这一消息迅速在科技圈和医疗领域引发热议,不少人将其视为未来人机交互的革命性突破。
根据方案,上海将在未来几年内重点突破脑机接口(BCI)的核心技术,包括高精度信号采集、实时解码算法和神经反馈系统。医疗康复、智能家居和虚拟现实被列为优先应用场景。瘫痪患者有望通过脑机接口直接操控外骨骼或轮椅,而普通人或许能通过“意念”控制家电或游戏角色。
在脑机接口的实际应用中,如何让设备更轻便、易用是一大挑战。为此,上海的研究团队正在开发“便携式调度台”——一种可穿戴的微型信号处理装置。它的大小接近智能手机,但集成了高性能的脑电波解析芯片和低功耗无线传输模块。
“想象一下,未来你只需要戴上一个轻巧的头环或贴片,就能实时与电脑、智能家居甚至汽车交互。”项目负责人张教授解释道,“便携式调度台的核心是降低使用门槛,让技术走出实验室,真正服务于日常生活。”目前,该设备的原型已在部分医院进行测试,患者反馈称操作简单,响应速度接近自然肢体动作。
不过,技术落地仍面临难题。如何确保信号稳定性?长时间佩戴是否舒适?隐私和安全如何保障?对此,研发团队表示正在优化算法和材料,并计划引入区块链技术加密神经数据。
社会反响与未来展望
这一方案公布后,网友的反应两极分化。有人兴奋地表示:“科幻片成真了!以后‘动动脑子’就能干活。”也有人担忧:“如果黑客入侵脑机接口,会不会直接控制人的思维?”专家回应称,目前的技术尚无法实现“读心”或“控脑”,更多是解读运动意图,且会设置严格的权限管理。
从全球来看,马斯克的Neuralink和国内的脑机接口企业也在竞相突破。上海此次高调布局,无疑是想抢占技术制高点。业内预测,到2030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可能突破千亿元。
技术之外,伦理和法律问题同样关键。脑电波数据算不算隐私?如果脑控汽车出事故,责任归谁?这些都需要政策跟进。但无论如何,脑机接口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而上海显然不想掉队。
“这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近在眼前的变革。”一位参与项目的工程师说,“也许五年后,我们就会习惯用‘想’的来操控世界。”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精选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