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4月产销首超千万辆背后:燃油乘用车“回冷” 合资品牌零售份额普降

2025-06-20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城市] | 热度[ 0]


---产销首超千万辆,车市迎来新拐点2023年前4个月,中国汽车市场迎来重要里程碑——产销首次突破1000万辆,同比增长5.8%。这一数据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显示出市场整体回暖的态势。在整体增长背后,燃油乘用车市场却呈现“回冷”趋势,而合资品牌的零售份额也普遍下滑。这一现象引发了行业对市场结构变化的广泛讨论。燃油车市场降温,新能源车持续增长尽管整体产销数据亮眼,但燃油乘用

---

产销首超千万辆,车市迎来新拐点

前4月产销首超千万辆背后:燃油乘用车“回冷” 合资品牌零售份额普降-1

2023年前4个月,中国汽车市场迎来重要里程碑——产销首次突破1000万辆,同比增长5.8%。这一数据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显示出市场整体回暖的态势。在整体增长背后,燃油乘用车市场却呈现“回冷”趋势,而合资品牌的零售份额也普遍下滑。这一现象引发了行业对市场结构变化的广泛讨论。

燃油车市场降温,新能源车持续增长

尽管整体产销数据亮眼,但燃油乘用车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1-4月燃油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约7%,而新能源汽车则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长超过30%。这一趋势反映出消费者购车偏好的明显转变。

“燃油车市场的萎缩并非偶然。”汽车行业分析师张明(化名)指出,“油价波动和环保政策趋严影响了燃油车的吸引力;新能源车在续航、智能化等方面的快速进步,使其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首选。”

值得注意的是,燃油车市场的下滑并非全面性的。部分高端燃油车品牌仍保持稳定增长,但中低端燃油车市场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

合资品牌份额普降,自主品牌崛起

与燃油车市场降温相伴的,是合资品牌零售份额的普遍下滑。长期以来,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随着自主品牌的崛起,这一格局正在被打破。

据统计,前4月合资品牌在乘用车市场的零售份额同比下降约3个百分点,而自主品牌份额则提升了4个百分点。比亚迪、吉利、长安等自主品牌表现尤为亮眼,不仅在新能源领域占据优势,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也逐步蚕食合资品牌的份额。

“合资品牌的市场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某合资车企高管透露,“一是自主品牌在技术和设计上的快速进步,二是新能源转型的滞后。许多合资品牌在电动化布局上较慢,导致在新能源市场失去先机。”

消费者偏好变化,市场格局重塑

消费者购车行为的转变是推动市场变化的核心因素。近年来,年轻消费者更加注重智能化、电动化和个性化,而这些恰恰是许多自主品牌的强项。相比之下,部分合资品牌的产品更新较慢,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现在买车,我更看重智能驾驶和车机系统。”一位90后消费者表示,“自主品牌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价格也更亲民。”

政策因素也在加速市场格局的重塑。各地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燃油车限行措施等,都在客观上推动了新能源车的普及。

行业未来走向:加速转型或面临淘汰

面对市场变化,车企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部分合资品牌已经开始加速电动化转型,如大众、丰田等纷纷加大在华新能源车型的投放力度。转型并非易事,供应链、技术积累和品牌认知度都是挑战。

“未来几年,汽车行业的洗牌将更加激烈。”张明预测,“那些无法快速适应新能源趋势的品牌,可能会被市场边缘化。”

自主品牌也需警惕市场竞争的加剧。随着更多外资品牌加码新能源,自主品牌能否保持优势,仍需观察。

车市进入新阶段,谁将笑到最后?

前4月产销破千万辆的成绩,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整体增长的背后,燃油车的萎缩和合资品牌的份额下滑,揭示了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性调整。

谁能更快适应市场变化,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先机。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多元、更智能的车型选择,无疑是一件好事。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张明总结道,“汽车行业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