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四成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

2025-06-23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电商] | 热度[ 0]


怎么看待人均每天接触手机100.75分钟?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数据之一,是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达到100.75分钟,相当于近1小时41分钟。这个数字比去年增加了近10分钟,显示出手机在我们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个数据既反映了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李明表示,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过度依赖手机阅读可能导致注意力碎片化。有趣的是,

怎么看待人均每天接触手机100.75分钟?

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数据之一,是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达到100.75分钟,相当于近1小时41分钟。这个数字比去年增加了近10分钟,显示出手机在我们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这个数据既反映了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李明表示,"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过度依赖手机阅读可能导致注意力碎片化。"

有趣的是,调查显示手机使用时长与学历呈正相关。本科及以上学历群体日均手机使用时长达112分钟,高于平均水平。专家分析,这可能与高学历人群更频繁地使用手机处理工作、学习事务有关。

在电子发达的时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大家知道现在国民一年的阅读量是多少...

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33本,合计约8本。这个数字较前几年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已经明显放缓。

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四成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1

"很多人以为现在没人读书了,其实数据告诉我们阅读以新的形式在延续。"中国出版协会副秘书长张华说,"电子阅读和听书正在填补传统阅读的空白。"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1.14本,远高于成年人。这说明家长对下一代阅读习惯的培养仍然十分重视。调查还发现,亲子共读的家庭比例达到73.2%,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

超三成人养成听书习惯是个好兆头

报告中最令人惊喜的数据是听书习惯的普及。40%的成年国民表示有听书习惯,较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30-39岁群体听书比例最高,达到46.5%。

"听书的兴起改变了'没时间读书'的困境。"喜马拉雅平台总监王芳说,"很多用户在通勤、做家务时听书,让碎片时间变得更有价值。"

数据显示,最受欢迎的听书是网络文学(27.3%)、经典名著(24.2%)和人文社科(20.1%)。有趣的是,男性更偏爱历史军事类,女性则更青睐言情小说和育儿知识。

专家认为,听书习惯的普及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指出:"听书不仅拓展了阅读场景,还让视力障碍群体更容易获取知识,这是阅读公平的重要进步。"

这份报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数字时代的阅读图景:手机成为主要阅读终端,传统阅读量稳中有降,听书等新兴方式快速崛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平衡碎片化阅读与深度阅读,将成为每个现代人需要思考的课题。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表示:"我们不必过分担忧阅读形式的改变,关键是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无论是纸质书、电子书还是听书,都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