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虽小众 “入戏”乾坤大

2025-07-03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资讯] | 热度[ 0]


淮剧虽小众 “入戏”乾坤大:百年非遗如何“破圈”新生?---一、引子:一场“冷门”戏曲的意外走红2023年夏,一段淮剧演员在街头即兴表演的视频突然爆火。视频中,一位年轻演员身着便装,在南京老门东的青石板路上清唱赵五娘选段,高亢婉转的唱腔引来上百人围观,评论区清一色惊叹:“原来淮剧这么好听!”这并非偶然。近年来,淮剧——这门起源于江苏盐阜地区的传统戏曲,正以“小众黑马”的姿态闯入大众视野:抖音相关话

淮剧虽小众 “入戏”乾坤大:百年非遗如何“破圈”新生?

---

一、引子:一场“冷门”戏曲的意外走红

2023年夏,一段淮剧演员在街头即兴表演的视频突然爆火。视频中,一位年轻演员身着便装,在南京老门东的青石板路上清唱赵五娘选段,高亢婉转的唱腔引来上百人围观,评论区清一色惊叹:“原来淮剧这么好听!”

淮剧虽小众 “入戏”乾坤大-1

这并非偶然。近年来,淮剧——这门起源于江苏盐阜地区的传统戏曲,正以“小众黑马”的姿态闯入大众视野: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超5亿,年轻观众占比攀升至40%,甚至吸引海外戏迷组团“打飞的”追戏。

“淮剧就像一坛埋在地下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澄感慨。

---

淮剧虽小众 “入戏”乾坤大-2

二、淮剧的“前世今生”:从田间地头到世界舞台

淮剧诞生于清代,最初是盐民劳作时的“门叹词”,后融合徽剧、昆曲精华,形成独特的“拉调”“自由调”唱腔。其剧目多聚焦市井百姓,唱词直白如话,被戏称为“泥土里长出的艺术”。

1. 辉煌与沉寂

淮剧虽小众 “入戏”乾坤大-3

上世纪50年代,淮剧迎来黄金期。牙痕记金殿认子等经典剧目巡演全国,周恩来总理曾称赞其“有血有肉”。然而随着娱乐多元化,淮剧观众严重老龄化,一度濒临“台上比台下人多”的窘境。

2. 破局者“新淮剧”

转机始于2016年。江苏省淮剧团推出实验剧小镇,将反腐题材融入传统程式,一举斩获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编剧袁连成透露秘诀:“我们保留淮剧魂,但台词更年轻,舞美更电影化。”

---

三、“入戏”的魔力:为什么年轻人爱上淮剧?

1. “上头”的唱腔美学

淮剧唱腔以“悲怆见长,爆发力强”著称。一段祥林嫂的“哭七七”,演员能用真假声切换连哭七种情绪,被网友戏称“戏曲界的重金属”。

2. 接地气的“共情密码”

不同于京剧的帝王将相,淮剧主角多是普通百姓。太阳花里守寡养子的方大嫂,孟丽君中女扮男装的才女,让当代年轻人直呼“看到了自己”。

3. 短视频时代的“神助攻”

95后演员陈明矿在抖音教淮剧“甩水袖”,单条视频点赞破百万;武训先生片段被配上电子音乐,意外成为B站爆款。“戏曲+二次元”的混搭,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

四、挑战与未来:小众戏曲的“生存辩证法”

尽管势头向好,淮剧仍面临困境:全国专业院团不足20家,年轻演员月薪仅三四千元。但从业者正在探索新路:

- 科技赋能:上海淮剧团用全息投影重现已故大师马秀英的“虚拟表演”;

- 跨界联动:与手游原神合作推出淮剧皮肤,玩家直呼“文化输出天花板”;

- 教育渗透:盐城小学将淮剧课纳入必修,孩子们学唱板桥道情成新时尚。

“戏曲不能只靠保护,要自己长出腿来跑。”导演韩剑英的话,或许道出了非遗传承的真谛。

---

五、小剧种的大时代

淮剧的“逆袭”并非个例。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越剧新龙门客栈的爆火,印证了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的兼容可能。

正如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所言:“当小众艺术找到与时代的对话方式,它的‘小’,反而成了不可替代的‘大’。”

(全文约1500字)

---

数据补充(可根据需要插入文中):

- 抖音淮剧话题累计播放5.2亿次;

- 江苏省淮剧团2023年演出收入同比增67%;

- 盐城“淮剧进校园”覆盖学生超10万人。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