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3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资讯] | 热度[ 0]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加剧和独居人群增多,“陪诊师”这一职业悄然兴起,成为不少家庭的刚需。陪诊师的工作包括陪同患者就医、协助挂号取药、记录医嘱等,甚至还要提供心理安慰。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准入门槛低、服务标准模糊、收费混乱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陪诊服务成刚需,市场需求激增“一个人看病太难了,尤其是老年人,排队、缴费、检查,每一步都可能卡住。”北京市民李女士感慨道。她的父亲患有慢性病,每次去医院都要折腾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加剧和独居人群增多,“陪诊师”这一职业悄然兴起,成为不少家庭的刚需。陪诊师的工作包括陪同患者就医、协助挂号取药、记录医嘱等,甚至还要提供心理安慰。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准入门槛低、服务标准模糊、收费混乱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陪诊服务成刚需,市场需求激增
“一个人看病太难了,尤其是老年人,排队、缴费、检查,每一步都可能卡住。”北京市民李女士感慨道。她的父亲患有慢性病,每次去医院都要折腾大半天,直到她请了陪诊师,情况才有所改善。
像李女士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2.8亿,其中不少是独居或空巢老人。异地就医、行动不便的患者、孕妇等群体也对陪诊服务有强烈需求。在社交平台上,“陪诊师”相关话题的讨论量持续攀升,部分城市的陪诊服务预约甚至需要提前一周排队。
市场火爆的背后,行业乱象也随之而来。由于缺乏统一标准,陪诊师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仅凭“热心”上岗,甚至出现临时加价、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陪诊服务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医疗知识、沟通技巧、应急处理等多方面能力。但目前,国内尚未出台陪诊师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大多数从业者仅靠短期培训或经验上岗。
“有些陪诊师连基本的医疗术语都不懂,更别说协助患者理解医嘱了。”某三甲医院护士透露,曾遇到陪诊师因不了解检查流程,导致患者错过预约时间的情况。部分陪诊师缺乏职业素养,随意泄露患者隐私,甚至利用信息不对称抬高服务费。
相比之下,日本、欧美等地的陪诊服务已形成成熟体系。日本的“医疗陪同员”需接受专业培训,掌握基础护理知识,并遵守严格的行业规范。而国内陪诊行业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亟须建立标准化管理机制。
行业规范缺失,谁来保障患者权益?
目前,陪诊服务主要依托家政公司、互联网平台或私人接单,缺乏统一监管。消费者在选择陪诊师时,往往只能依赖口碑或平台评价,难以判断服务质量。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发生纠纷,患者维权难度较大。陪诊师未按约定提供服务、因疏忽导致患者延误治疗等情况,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责任界定。
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陪诊师职业标准,明确从业资格、服务和收费标准。可借鉴护工、家政等行业的管理经验,推动陪诊服务规范化发展。
未来展望:陪诊行业如何走向专业化?
尽管问题不少,但陪诊行业的市场潜力不容忽视。随着社会需求持续增长,行业规范化是大势所趋。可能的路径包括:
1. 设立职业资格认证:由卫健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制定陪诊师培训及考核标准,确保从业者具备基本医疗知识和职业道德。
2. 加强平台监管:互联网陪诊平台应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对服务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价,减少纠纷发生。
3. 推动行业自律:鼓励成立陪诊师协会,制定行业公约,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陪诊师不仅是跑腿的,更应该是患者的‘临时家人’。”一位资深陪诊师表示,只有提高行业门槛,才能让真正有责任心、有能力的人进入这个行业,让患者得到更安心的服务。
陪诊服务的兴起,反映了社会对医疗辅助服务的迫切需求。行业若想长远发展,必须尽快建立规范体系,避免因无序竞争损害患者权益。陪诊师能否像护士、护工一样成为受认可的职业,关键在于行业能否迈出规范化的第一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精选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