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城市] | 热度[ 0]
小城会昌惊艳世界:赣南戏剧节如何打造国际文化新名片---正文:在赣南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名为会昌的小城正以戏剧为媒,悄然掀起一场文化风暴。2023年首届会昌国际戏剧节的举办,让这座人口不足50万的县城一跃成为全球戏剧爱好者的朝圣地。从默默无闻到国际瞩目,会昌用一场场跨越语言与国界的演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县域文化发展的新可能。缘起:小城的文化野心会昌的戏剧基因可追溯至明代。据会昌县志记载,当地采茶
"小城会昌惊艳世界:赣南戏剧节如何打造国际文化新名片"
---
正文:
在赣南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名为会昌的小城正以戏剧为媒,悄然掀起一场文化风暴。2023年首届会昌国际戏剧节的举办,让这座人口不足50万的县城一跃成为全球戏剧爱好者的朝圣地。从默默无闻到国际瞩目,会昌用一场场跨越语言与国界的演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县域文化发展的新可能。
缘起:小城的文化野心
会昌的戏剧基因可追溯至明代。据会昌县志记载,当地采茶戏已有600余年历史,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曾是赣南最具生命力的文化符号。但真正让会昌“破圈”的,是2021年当地政府与中央戏剧学院达成的一项战略合作。“我们不想只做观众,更要成为舞台中央的创作者。”会昌县委书记潘金城在签约仪式上的这句话,揭开了小城文化复兴的序幕。
两年间,会昌投入3.2亿元改造老城区,将废弃粮仓变为先锋剧场,把百年祠堂打造成沉浸式演出空间。最引人注目的,是依筠门岭而建的“悬崖剧场”——演员在天然崖壁间起舞时,落日余晖成为最昂贵的舞台灯光。这种“天人合一”的创意,让前来考察的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总监惊叹:“东方人用山水写剧本的方式,给我们上了一课。”
破局:戏剧节的“三重奏”
2023年10月,会昌戏剧节以“在地性、国际范、年轻力”三大关键词惊艳亮相。开幕大戏寻梦牡丹亭将汤显祖经典改编为实景山水剧,观众需乘船跟随演员穿越湖泊竹林;英国壁虎剧团带来的迷失则用肢体剧形式,在明清古宅中演绎跨文化冲突。据统计,戏剧节期间共上演47部作品,其中国际剧目占比达40%,吸引了来自23个国家的艺术家。
更令人意外的是票房表现。原本担忧小城消费力的主办方,最终迎来98%的上座率,周边民宿提前三个月售罄。上海游客李女士的反馈颇具代表性:“在这里看戏不只是艺术消费,更像是参与一场文化探险。”戏剧节期间,会昌旅游收入同比激增320%,直接带动2000余人就业。
争议与挑战
火爆背后亦有隐忧。有学者指出,部分原生态演出为迎合游客而过度商业化,如将传统采茶戏加入电子乐元素的做法引发老艺人抗议。国际团队的高额接待费用也让财政承压。会昌文旅局局长刘冬梅坦言:“我们需要在文化纯粹性与产业可持续性间找到平衡。”
更大的考验在于后续运营。与乌镇戏剧节依托长三角消费力不同,会昌地处赣南欠发达地区。如何避免“节庆热闹,日常冷清”?当地正尝试两条路径:一方面与高校合作建立戏剧人才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开发“微剧场”体系,让戏剧常态化渗透到茶馆、市集等生活场景中。
启示:县域文化的“出圈”密码
会昌现象已引发学界关注。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将其总结为“三力模型”:
1. 在地力:深度挖掘本土文化IP,如将赣南采茶戏与当代舞融合;
2. 连接力:通过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构建创作生态;
3. 转化力:用戏剧元素赋能农产品包装、文创开发等衍生经济。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评价:“会昌证明文化振兴不靠‘输血’靠‘造血’。”这个案例正被写入多地文旅规划。随着2024年戏剧节筹备启动,会昌计划引入VR技术打造“元宇宙剧场”,让更多无法亲临的观众通过数字分身“入戏”。
---
从“看戏”到“造戏”,会昌的蜕变像极了一出精彩的戏剧: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有理想与现实的拉扯,更有小城仰望星空的勇气。当世界各地的观众为筠门岭的晚霞鼓掌时,或许正如当地宣传语所言——“这里没有配角,每个人都是时代剧本里的主角。”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