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1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产业] | 热度[ 0]
在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一场以“联盟强基、产业造血”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悄然改变这片红土地的面貌。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强化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会昌县不仅有效破解了乡村发展资源分散、产业薄弱等难题,还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可持续的增收之路。这一模式逐渐成为江西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亮点。---一、背景:资源分散与产业薄弱成发展瓶颈会昌县地处赣南山区,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尽管在2020年实现了脱
在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一场以“联盟强基、产业造血”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悄然改变这片红土地的面貌。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强化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会昌县不仅有效破解了乡村发展资源分散、产业薄弱等难题,还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可持续的增收之路。这一模式逐渐成为江西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亮点。
---
一、背景:资源分散与产业薄弱成发展瓶颈
会昌县地处赣南山区,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尽管在2020年实现了脱贫摘帽,但乡村振兴仍面临诸多挑战。资源分散、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制约着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村庄依赖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低,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乡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
面对这些问题,会昌县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联盟强基、产业造血”的发展思路。其核心是通过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从而实现乡村经济的自我“造血”。
---
二、实践:联盟搭建与产业培育双管齐下
1. 组建产业联盟,整合资源协同发展
会昌县以区域为单位,推动村庄、企业、合作社联合成立产业联盟。联盟覆盖了农业、旅游业、手工业等多个领域,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互助、市场共建,形成规模效应。蔬菜种植联盟整合了全县12个乡镇的种植户,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议价能力。
联盟还引入了电商平台和物流企业,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会昌县通过联盟模式实现的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1.5亿元,同比增长40%。
2. 强化基础设施,夯实发展根基
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制约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会昌县以“强基”为目标,大力推动交通、水利、通信等设施的升级改造。近两年来,全县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200余公里,实现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并建设了多个冷链物流仓储中心,为农产品保鲜和远销提供了保障。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位当地合作社负责人表示:“路修好了,网络通了,我们的产品能更快地卖到外面去,收入明显增加了。”
3. 培育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会昌县根据各乡镇的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周田镇的富硒水稻、筠门岭镇的脐橙、右水乡的蜂蜜等,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格局。政府通过提供技术培训、资金补贴、品牌推广等支持,帮助农民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附加值。
会昌县还积极探索“农业+旅游”“农业+文化”等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了多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吸引游客体验农事活动、品尝农家美食,进一步拉动了消费,带动了就业。
---
三、成效:农民增收与乡村焕新
经过几年的实践,“联盟强基、产业造血”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会昌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同比增长11.5%;全县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的村达到20个,较2020年翻了一番。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模式增强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投身于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电商销售等领域,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说:“以前觉得家乡没发展机会,现在看到联盟和产业带来的变化,我也愿意回来试试。”
---
四、挑战与展望
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会昌县的乡村振兴之路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产业联盟的协同机制尚不完善,市场竞争压力大,品牌影响力仍需提升。人才短缺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技术研发、市场运营等高附加值环节。
会昌县计划进一步优化联盟运作机制,推动产业链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延伸;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
会昌县的“联盟强基、产业造血”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其成功不仅在于资源的整合和产业的培育,更在于激发了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力。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随着模式的不断完善,会昌县有望在乡村振兴中走得更远、更好。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