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新物种!云南大理发现苍山潜穴虻

2025-09-22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消费] | 热度[ 0]


在横断山脉的云雾深处,一支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组成的科考队近日揭开了生物多样性的新篇章。2023年10月,研究人员在大理苍山海拔3100米的原始冷杉林中,意外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双翅目昆虫——苍山潜穴虻(Adapsila cangshanensis)。这只体长仅7毫米的微小生物,正在改写中国昆虫志的记载。【雨夜灯诱的意外收获】科考队队长张维宏教授回忆起发现过程时仍难掩激动:“当时我们正在开展

在横断山脉的云雾深处,一支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组成的科考队近日揭开了生物多样性的新篇章。2023年10月,研究人员在大理苍山海拔3100米的原始冷杉林中,意外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双翅目昆虫——苍山潜穴虻(Adapsila cangshanensis)。这只体长仅7毫米的微小生物,正在改写中国昆虫志的记载。

【雨夜灯诱的意外收获】

科考队队长张维宏教授回忆起发现过程时仍难掩激动:“当时我们正在开展苍山昆虫多样性调查,连续降雨让野外工作异常艰难。10月17日深夜,在保护站用灯诱法收集标本时,队员李志远注意到一只形态奇特的虻类昆虫停在白布上。”

这只昆虫立即引起了团队的注意。其通体呈金属铜绿色,复眼呈独特的网状花纹,翅脉排列方式与已知潜穴虻科物种存在明显差异。研究团队连夜对其进行了显微拍摄和形态学记录,随后采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分子鉴定。

发现新物种!云南大理发现苍山潜穴虻-1

【解密苍山潜穴虻的独特基因】

发现新物种!云南大理发现苍山潜穴虻-2

经过三个月的实验室分析,研究结果令人振奋。基因组测序显示,该物种与最近缘的四川潜穴虻遗传分化程度达到12.3%,远超物种划分的5%阈值。更令人惊讶的是,其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与数据库中的所有记录均不匹配。

“这不仅仅是一个新物种,更可能代表着一个新的演化支系。”团队成员、遗传学专家王璐博士指着基因树分析图解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苍山潜穴虻在约800万年前就与其他潜穴虻物种产生了分化,正好对应苍山地质抬升的关键时期。”

【特殊生态环境造就独特物种】

发现新物种!云南大理发现苍山潜穴虻-3

进一步调查研究揭示了该物种的特殊生态习性。与大多数虻类不同,苍山潜穴虻幼虫生活在冷杉枯落层下的腐殖质中,以真菌菌丝为食。成虫活动时间局限在雨季的清晨和黄昏,这解释了为什么长期以来未被发现。

大理大学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赵明生教授指出:“苍山独特的地形和气候创造了特殊的微环境。东南坡面承受印度洋暖湿气流,而海拔高差超过2000米,形成了7个垂直气候带。这种生境多样性为特有种的演化提供了理想条件。”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启示】

此次发现使苍山已知昆虫物种增至4287种,其中特有物种比例高达31%。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组成员、昆虫学家Markus Schmidt评价道:“在全球化时代,还能在距离人类居住区如此近的地方发现新物种,说明苍山的生态系统保存得相当完整。这为亚高山地带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样板。”

然而科考队也发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在苍山潜穴虻发现的同一区域,研究人员监测到气候变化对冷杉林的显著影响——近十年林线上升了约38米,适宜该物种生存的生境正在缩减。张维宏教授担忧地表示:“根据我们的模型预测,若全球变暖持续,到2050年该物种的适宜栖息地可能减少60%。”

【保护与研究的协同推进】

目前,当地林业部门已启动应急保护措施,在发现区域设立了5公顷的特殊保护带。大理州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主任杨丽梅介绍:“我们正在采用红外相机监测、微环境数据记录等手段,全面研究这一新物种的生态需求。同时计划开展人工繁育研究,为可能需要的迁地保护做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发现也推动了公民科学的发展。当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发了“苍山飞虻”微信小程序,鼓励登山者和村民上传疑似新物种的昆虫照片。仅过去两个月就收到1270份报告,其中3个疑似新物种正在鉴定中。

【未来探索的新方向】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了更多待解之谜。苍山潜穴虻的求偶行为十分奇特——雄性会在蕨类植物叶片上通过振动翅膀产生特定频率的声波来吸引配偶。这种通讯方式在虻科昆虫中尚属首次发现。

南京农业大学昆虫行为学教授李卫国认为:“这可能是高山环境适应性进化的结果。强风环境中,声音信号比信息素更可靠。深入研究这种通讯机制,或将为仿生学提供新思路。”

科考队下一步计划使用微型无线电标签追踪个体的活动范围,并研究其与传粉植物的互惠关系。初步观察显示,该物种对多种高山杜鹃的传粉有重要作用,这可能揭示又一个高山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的案例。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次发现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谢炎研究员指出:“潜穴虻科昆虫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苍山潜穴虻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物种名录,更为我们监测高山生态系统变化提供了新的生物指标。”

站在苍山保护站的观景台,张维宏教授望着云海翻腾的群山感慨:“每一个新物种的发现都在提醒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还远远不够。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为了物种本身,更是为了维护整个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完整和健康。”

随着冬雪降临,科考队暂时结束了野外工作,但实验室里的研究仍在继续。这只微小昆虫带来的科学启示,正在如涟漪般扩散,影响着从地方保护政策到全球变化研究的各个层面。而在苍山的密林深处,无疑还隐藏着更多等待被发现的自然奥秘。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