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为青年打造没有围墙的“电影学院”

2025-09-29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城市] | 热度[ 0]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初夏的北京,一场关于电影未来的实验正在悄然进行。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次推出“青年电影人培养计划”,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为年轻创作者打造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电影学院”。这个创新项目正在引发业内外的广泛讨论。“我们想做的,是拆除那些阻碍年轻人成长的壁垒。”北影节组委会教育板块负责人李维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他身后的展板上,“无界·共生”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个计划的核心,正是要打破地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初夏的北京,一场关于电影未来的实验正在悄然进行。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次推出“青年电影人培养计划”,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为年轻创作者打造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电影学院”。这个创新项目正在引发业内外的广泛讨论。

北影节为青年打造没有围墙的“电影学院”-1

“我们想做的,是拆除那些阻碍年轻人成长的壁垒。”北影节组委会教育板块负责人李维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他身后的展板上,“无界·共生”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个计划的核心,正是要打破地域、资历和资源的限制,让每个怀揣电影梦想的年轻人都能获得平等的机会。

这个项目从启动之初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与传统电影学院不同,这里不设入学考试,不设学历门槛,只要提交作品并通过初审,就能进入为期三个月的实训营。更特别的是,实训营的导师阵容堪称豪华:包括金马奖最佳导演曹保平、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得主王小帅等二十余位业内大咖。

北影节为青年打造没有围墙的“电影学院”-2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开放的电影教育项目。”来自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的大三学生王梦琪说。她带着自己拍摄的纪录片来到北京,没想到能获得与偶像导演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王小帅导演看了我的作品,给出了非常具体的修改建议,这些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

实训营的课程设置也颇具创新。除了常规的导演、编剧、摄影工作坊外,还特别设置了“电影产业实战”模块。学员们要在一周内完成从剧本创作到成片制作的全流程,期间还要与投资方、发行方进行模拟谈判。这种沉浸式的教学方式,让学员们直呼“既痛苦又过瘾”。

“现在的电影教育太需要这样的突破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评价道,“传统的学院教育有其优势,但也存在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北影节这个项目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北影节为青年打造没有围墙的“电影学院”-3

数据显示,今年共有来自全球的3275名青年电影人报名参与该项目,最终120人入选。这些学员中,有来自专业院校的学生,也有完全自学的电影爱好者。值得一提的是,还有23名学员来自偏远地区,他们的往返交通和住宿费用全部由组委会承担。

项目的国际化特色也十分突出。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的马克·约翰逊是入选者之一,他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这里的学习方式很特别,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者在一起碰撞,产生了许多奇妙的创意。”

随着项目的推进,一些令人惊喜的成果开始显现。在最近举行的项目路演中,有8部学员作品获得了投资方的青睐,其中一部科幻短片更是拿到了200万元的投资意向。这个数字对于学生作品来说相当可观。

“这些年轻人的创意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未来。”某影视投资公司总监王磊在路演现场表示,“我们决定设立专项基金,持续关注这个项目中涌现的优秀人才和项目。”

不过,这个创新项目也面临着挑战。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如何平衡创意与市场?如何建立长效培养机制?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我们正在考虑将这个项目常态化。”李维透露,“未来可能会建立线上平台,让更多年轻人能够参与进来。我们也在与多家影视公司洽谈,希望能为优秀学员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这个没有围墙的“电影学院”正在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数字化时代,电影教育应该如何转型?专业界限是否应该更加模糊?创作资源该如何更公平地分配?这些问题都值得整个行业深思。

夜幕降临,实训营的教室里依然灯火通明。一群年轻人正在为第二天的拍摄做准备,他们中有学表演的,学美术的,甚至还有学计算机的。这种跨界组合,或许正预示着电影创作的未来图景。

“电影不该有围墙,创作本该自由。”这是写在实训营墙上的话,也是这个项目最动人的注脚。随着第一批学员即将结业,这个独特的“电影学院”正在证明:当 barriers被打破,创意就能自由流动。

这次实验能否真正改变中国电影教育的格局?时间会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年轻人带着从这里获得的经验和信心,必将在中国电影的未来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