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湘东区:盘活闲置校舍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2025-09-27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产业] | 热度[ 0]


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一座座曾经书声琅琅的农村校舍,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乡村振兴的大潮。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源减少,湘东区先后有23所农村中小学被撤并,留下了一批闲置校舍。面对这些闲置资产,湘东区没有一拆了之,而是创新思路,通过改造盘活,让这些老校舍重新活了起来,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闲置校舍的困境与机遇湘东区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学校生源持续减少。最

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一座座曾经书声琅琅的农村校舍,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乡村振兴的大潮。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源减少,湘东区先后有23所农村中小学被撤并,留下了一批闲置校舍。面对这些闲置资产,湘东区没有一拆了之,而是创新思路,通过改造盘活,让这些老校舍重新"活"了起来,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闲置校舍的困境与机遇

湘东区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学校生源持续减少。最典型的是麻山镇桐田小学,这所曾经拥有200多名学生的小学,到2020年秋季开学时,在校生不足30人。类似的情况在湘东区各个乡镇都有出现。

萍乡湘东区:盘活闲置校舍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1

"看着这些曾经充满活力的校园变得寂静,我们很痛心。"该负责人表示,这些校舍大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建筑结构完好,如果简单拆除,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让当地村民失去重要的集体记忆。

转机出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湘东区委区政府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各乡镇调研闲置校舍情况,发现这些校舍多位于村庄核心区域,交通便利,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具有很高的再利用价值。

因地制宜,多元开发

萍乡湘东区:盘活闲置校舍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2

湘东区采取"一校一策"的方式,根据各校舍的地理位置、建筑条件和当地产业特色,量身定制改造方案。

萍乡湘东区:盘活闲置校舍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3

在下埠镇,原虎山小学的校舍被改造成为了陶瓷实训基地。湘东区是中国工业陶瓷之乡,下埠镇更是工业陶瓷的重要产区。改造后的基地设有陶瓷工艺实训室、产品研发中心和电商直播区,既为当地陶瓷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又帮助小微企业降低研发成本。

"这里已经成为我们镇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下埠镇党委书记介绍说,基地运行一年来,已培训陶瓷技工500余人次,帮助12家小微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带动就业200余人。

在更偏远的东桥镇,原钟山小学的校舍改造则体现了文旅融合的特色。这里被改造成为了农耕文化体验园,保留原来的黑板、讲台,教室里陈列着传统农具,操场变成了农产品展销广场。每到周末,不少城里人会带着孩子来这里体验农耕文化,购买特色农产品。

"去年通过这个平台,我们镇的茶油、蜂蜜等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达到300多万元。"东桥镇镇长说。

创新模式,多方共赢

在盘活闲置校舍的过程中,湘东区探索出了多种运营模式。有的采取村集体运营,有的引入社会资本,还有的采用合作社模式。但不管哪种模式,都注重保障村集体和农民的利益。

在白竺乡,原大丰小学的改造就采用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校舍被改造成为了山茶油加工车间和展示中心,村集体以场地入股,合作社负责运营,农户通过种植油茶参与其中。

"以前我们的茶油都是散装卖,价格低。现在有了加工车间和品牌,价格翻了一番。"参与合作社的农户陈大叔说,去年他家光油茶这一项就增收2万多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改造项目还吸引了一批年轻人返乡创业。28岁的李强曾在深圳工作,看到家乡改造校舍发展乡村旅游的机会,毅然回乡在改造后的原源湴小学开办了民宿。

"现在每年收入比在外打工时还高,还能照顾家人。"李强说,他的成功也带动了其他5个年轻人回乡创业。

成效显著,振兴提速

据统计,截至目前,湘东区已盘活利用闲置校舍18处,盘活率达78.2%。这些项目共吸引投资5000余万元,带动就业1200余人,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0多万元。

湘东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表示,闲置校舍的盘活利用,不仅避免了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这些项目往往能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以麻山镇为例,在原桐田小学改造成养老服务中心后,周边配套发展了蔬菜种植、家政服务等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经验启示,可复制可推广

湘东区盘活闲置校舍的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专家认为,湘东区的成功在于把握好了三个关键: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二是注重模式创新,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三是突出产业融合,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要善于发现和利用现有的资源。"湖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教授表示,湘东区的实践表明,农村闲置资产蕴藏着巨大潜力,关键在于如何盘活。

目前,湘东区正在总结前期经验,制定更加系统的闲置校舍盘活利用指南,同时探索将这种模式扩展到其他类型的闲置资产。

站在原桐田小学——现在的麻山镇养老服务中心门口,可以看到老人们在三棵百年樟树下聊天、下棋。校舍的红砖墙被保留了下来,墙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只是如今,这里承载的不再是孩子们的读书声,而是老人们的欢声笑语。

这种转变,正是湘东区乡村振兴路上最生动的注脚。闲置校舍的重生,不仅重塑了农村的空间功能,更重新激活了乡村的发展活力。随着更多闲置资源被唤醒,湘东区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