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暖风”吹热乡村游 贫困村“蝶变”旅游村实现脱贫增收

2025-04-01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消费] | 热度[ 0]


农文旅融合“暖风”吹热乡村游 昔日贫困村华丽“蝶变”年入百万---正文:【导语】春日的田野里,油菜花海随风摇曳,游客举着手机拍照打卡;老屋改造成的民宿一房难求,村民在家门口卖起土特产……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多个曾经的贫困村上演。一场农文旅融合的“暖风”,让这些村庄彻底“翻了身”——从无人问津的穷乡僻壤,摇身变成网红旅游打卡地,村民年收入从几千元跃升至十几万元,甚至带动整村脱贫。这背后,究竟有哪些“

农文旅融合“暖风”吹热乡村游 昔日贫困村华丽“蝶变”年入百万

---

正文:

农文旅“暖风”吹热乡村游 贫困村“蝶变”旅游村实现脱贫增收-1

【导语】

春日的田野里,油菜花海随风摇曳,游客举着手机拍照打卡;老屋改造成的民宿一房难求,村民在家门口卖起土特产……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多个曾经的贫困村上演。一场农文旅融合的“暖风”,让这些村庄彻底“翻了身”——从无人问津的穷乡僻壤,摇身变成网红旅游打卡地,村民年收入从几千元跃升至十几万元,甚至带动整村脱贫。这背后,究竟有哪些“致富密码”?

---

一、从“空心村”到“网红村”:一场乡村的华丽逆袭

在贵州黔东南的肇兴侗寨,五年前还是国家级贫困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只剩老人和孩子。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当地政府引入文旅企业,将侗族传统木构建筑修复成特色民宿,开发侗族大歌表演、扎染体验等非遗项目。这里每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村民通过分红、务工、售卖手工艺品,户均年收入突破8万元。

类似的“蝶变”故事也在浙江莫干山上演。十年前,这里的村民靠种毛竹为生,年收入不足万元。依托生态优势打造的“洋家乐”民宿集群火爆长三角,一间房每晚价格超千元仍供不应求。村民老张笑着说:“以前卖毛竹要挑下山,现在坐在家门口收房租,一年能赚20万!”

【数据印证】

文旅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25亿人次,总收入达1.2万亿元,带动约1000万农民增收。脱贫地区的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3%,增速远超传统景区。

---

二、农文旅融合的“三大法宝”

1. 文化IP:让乡土资源“活起来”

在陕西袁家村,一碗酸辣粉能卖出10万份的年销量。秘诀在于“沉浸式体验”——游客不仅能吃,还能参与磨辣椒、擀面皮的全过程。村支书郭占武说:“我们要让游客带走‘记忆’,而不仅是特产。”通过挖掘关中民俗,袁家村年营收达10亿元,村民变“股东”,年年拿分红。

2. 生态赋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通过“稻田认养”模式,让城市游客以2000元/亩的价格认购梯田,既可获得生态大米,又能免费游览。这一创新既保护了千年农耕文明,又让村民每亩地增收1500元。

3. 科技助力:短视频带火“藏在深闺”的乡村

重庆酉阳花田乡的何家岩村,曾因交通闭塞贫困率超30%。2022年,当地村干部通过直播带货卖贡米,一条短视频播放量破亿,贡米价格从每斤5元涨到20元,全村因此增收500万元。

---

三、挑战与思考:如何让“流量”变“留量”?

尽管成绩亮眼,但专家指出,部分乡村游仍存在同质化严重、服务跟不上等问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建议:“要避免‘千村一面’,需深耕本地特色,比如福建可主打茶文化,内蒙古突出草原游牧体验。”

【案例警示】

某中部省份的“彩虹村”曾因墙面彩绘爆红,但因缺乏后续运营,两年后游客锐减。村民李大姐叹息:“热闹就像一阵风,光靠拍照撑不久。”

---

四、政策“暖风”持续吹拂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财政部安排3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脱贫地区文旅项目。阿里巴巴、抖音等企业也加入帮扶,通过流量倾斜、培训主播等方式助农。

【尾声】

傍晚的湖南十八洞村,灯笼点亮了苗家木楼,游客围着篝火跳起摆手舞。村民龙先兰感慨:“过去娶媳妇都难,现在我家开农家乐,儿子娶了城里姑娘。”这场由农文旅融合点燃的“星星之火”,正照亮更多乡村的振兴之路。

(完)

【互动话题】

你的家乡有因旅游“翻身”的故事吗?欢迎留言分享!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