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推出VR大空间体验项目 智慧旅游为景区注入新活力(消费万花筒)

2025-04-01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文化] | 热度[ 0]


正文:“太震撼了!刚才我‘站’在西洋楼前,看着喷泉突然喷涌,那一瞬间差点以为真的回到了清朝!”国庆假期首日,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新推出的VR大空间体验项目“重返·圆明园”成为游客热议的焦点。这一融合前沿科技的智慧旅游项目,让游客戴上VR设备即可“穿越”至鼎盛时期的圆明园,亲眼目睹这座“万园之园”的辉煌原貌。科技复原历史:40分钟“走遍”百年盛景项目位于圆明园展览馆内,占地约200平方米,采用全球领先

正文:

“太震撼了!刚才我‘站’在西洋楼前,看着喷泉突然喷涌,那一瞬间差点以为真的回到了清朝!”国庆假期首日,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新推出的VR大空间体验项目“重返·圆明园”成为游客热议的焦点。这一融合前沿科技的智慧旅游项目,让游客戴上VR设备即可“穿越”至鼎盛时期的圆明园,亲眼目睹这座“万园之园”的辉煌原貌。

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推出VR大空间体验项目 智慧旅游为景区注入新活力(消费万花筒)-1

科技复原历史:40分钟“走遍”百年盛景

项目位于圆明园展览馆内,占地约200平方米,采用全球领先的激光定位与动作捕捉技术。游客穿戴轻量化VR设备后,可在虚拟空间中自由行走,触摸虚拟建筑、与场景互动。体验分为“四季圆明园”“西洋楼奇观”“乾隆御题诗画”三大主题,全程约40分钟。

“我们联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基于史料和数字建模,1:1还原了圆明园1860年被毁前的样貌。”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李向阳介绍,团队耗时3年,考证了800余幅古画、2000多份档案,甚至通过AI算法补全了部分缺失的建筑细节。体验中,游客能目睹西洋楼十二生肖兽首同时喷水的奇观,或“漫步”于乾隆皇帝最爱的“九州清晏”景区,感受“移步换景”的古典园林美学。

游客反响:老人落泪,孩子追问“为什么会被烧”

“我父亲今年78岁,看完后一直抹眼泪,说‘总算知道教科书上的圆明园有多美了’。”来自河北的游客张先生告诉记者。而更多年轻家长则面临孩子的“灵魂拷问”:“这么漂亮的园子,为什么会被烧掉?”现场工作人员称,这反而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

项目推出两周,预约量已突破1.2万人次,国庆期间更是一票难求。社交媒体上,圆明园VR看哭话题阅读量超5000万,有网友留言:“科技不仅修复了残缺的砖石,更缝合了民族记忆的裂缝。”

争议与思考:虚拟体验能否替代真实遗址?

尽管好评如潮,也有学者提出质疑。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公开表示:“VR是辅助手段,但不能弱化对真实遗址的保护意识。”对此,圆明园方面回应称,VR项目特意设置“虚实对比”环节——体验结束后,游客可实地参观残存的西洋楼石柱,屏幕上同步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史料影像。“我们想用技术落差制造情感冲击,让保护文物成为观众的自觉。”项目策划人王颖解释道。

未来展望:智慧旅游或成文化遗产“标配”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23年全国已有超60家5A级景区引入VR/AR技术。圆明园项目运营方透露,下一步将开发“AR实景导航”,游客用手机扫描废墟即可叠加复原影像。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科技不是噱头,而是让历史‘活起来’的钥匙。未来十年,沉浸式体验或成为文化遗产景区的标准配置。”

(注:文中游客言论为真实采访记录,数据来自圆明园管理处公开报告。)

小编说: 当科技撞上历史,我们终于有机会回答那个遗憾了160多年的问题——“圆明园原本有多美?”或许,这种“穿越”的价值不仅在于复原盛景,更在于提醒每个人:有些伤痕,永远不该被遗忘。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