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8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消费] | 热度[ 0]
市场监管总局紧急提醒:高价“特供酒”多为假货,消费者需警惕骗局!---正文: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费提示,直指市场上泛滥的“特供酒”乱象,提醒消费者切勿轻信所谓“内部渠道”“专供酒”等虚假宣传,以免落入消费陷阱。这一消息迅速引发社会热议,不少网友直呼:“原来高价买的‘特供酒’可能是假货!”“特供酒”乱象:高价背后的猫腻“特供酒”一词在酒类市场并不陌生,通常被商家包装成“限量供应”“内部渠道”“高端定制
市场监管总局紧急提醒:高价“特供酒”多为假货,消费者需警惕骗局!
---
正文: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费提示,直指市场上泛滥的“特供酒”乱象,提醒消费者切勿轻信所谓“内部渠道”“专供酒”等虚假宣传,以免落入消费陷阱。这一消息迅速引发社会热议,不少网友直呼:“原来高价买的‘特供酒’可能是假货!”
“特供酒”乱象:高价背后的猫腻
“特供酒”一词在酒类市场并不陌生,通常被商家包装成“限量供应”“内部渠道”“高端定制”等噱头,价格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元。市场监管总局调查发现,市面上流通的所谓“特供酒”大多未经正规生产许可,甚至部分产品直接使用劣质原料勾兑,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
一位从事酒类行业多年的经销商透露:“很多所谓的‘特供酒’其实就是普通白酒换个包装,再编个故事,价格就能翻几倍。”更有甚者,部分不法商家伪造国家机关、军队、知名企业的名义,谎称“专供领导”“部队特供”,以此抬高身价,欺骗消费者。
市场监管总局出手:严打虚假宣传
针对这一乱象,市场监管总局已联合公安、商务等部门展开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特供酒’的标签本身就不符合国家规定,任何酒类产品不得以‘特供’‘专供’等名义进行营销,消费者发现此类情况可立即举报。”
市场监管总局还提醒消费者,购买酒类产品时应选择正规渠道,查看产品标签、生产许可证等信息,切勿盲目追求“稀缺性”而高价购买来路不明的酒品。
消费者如何避免上当?
1. 认准正规渠道:尽量在大型商超、官方旗舰店或授权经销商处购买,避免通过微商、个人代购等非正规途径。
2. 查看标签信息:正规酒类产品必须标注生产厂家、许可证号、生产日期等,若发现“特供”“专供”等字样,需提高警惕。
3. 价格异常需谨慎:若某款酒价格远高于市场同类产品,且宣传“限量”“内部供应”,极可能是骗局。
4. 保留消费凭证:购买后索要发票或收据,以便维权。
社会反响:网友纷纷吐槽“踩坑”经历
市场监管总局的提示一经发布,迅速登上热搜,不少网友分享自己或亲友的“踩坑”经历:
- “去年花8000多买了一箱‘某单位特供酒’,结果喝了一口就上头,后来发现是假酒!”
- “微商天天发‘部队专供茅台’,差点就信了,幸好看到这个提醒!”
- “这些商家太缺德了,拿劣质酒忽悠人,应该严查!”
业内人士指出,“特供酒”骗局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消费者对“稀缺性”的盲目追捧,另一方面则是违法成本较低,部分商家铤而走险。此次市场监管总局的专项整治,有望从源头遏制这一乱象。
未来监管趋势:常态化打击+消费者教育
市场监管总局表示,未来将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同时加强消费者教育,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普及酒类消费知识,帮助公众识别骗局。还将推动行业自律,要求电商平台、酒类经销商加强自查,下架违规产品。
专家建议,消费者若发现可疑“特供酒”,可拨打12315举报,或通过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提交线索,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特供酒”骗局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扰乱市场秩序。市场监管总局的此次行动,无疑给不法商家敲响警钟。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理性消费,避免成为“高价假酒”的受害者。毕竟,真正的“好酒”从不靠“特供”标签,而是靠品质说话。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