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首次修订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2025-04-08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产业] | 热度[ 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首次修订 力挺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正文:科技界迎来重磅消息——实施16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迎来首次系统性修订。“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最大亮点,明确要求优化项目评审机制,加大对40岁以下科研人员的倾斜力度。这一变革被业内视为“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后的又一关键举措,旨在破解青年科学家“起步难”的困境。为何此时修订?青年科研者的“35岁焦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首次修订 力挺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

正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首次修订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1

科技界迎来重磅消息——实施16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迎来首次系统性修订。“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最大亮点,明确要求优化项目评审机制,加大对40岁以下科研人员的倾斜力度。这一变革被业内视为“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后的又一关键举措,旨在破解青年科学家“起步难”的困境。

为何此时修订?青年科研者的“35岁焦虑”待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首次修订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风向标”,年均资助金额超300亿元,但长期以来存在“马太效应”:知名学者易获连续资助,而青年学者常因资历浅、成果少在评审中处于劣势。数据显示,2022年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平均年龄为41.3岁,35岁以下占比不足15%。“很多年轻人熬到40岁才有机会独立申请重点项目,创新黄金期可能已错过。”中国科学院某青年研究员坦言。

此次修订直击痛点:

1. 增设“青年科学家项目”:专项支持35岁以下学者,资助周期延长至5年,稳定性远超普通青年基金;

2. 优化评审标准:弱化“论文数量”权重,强调原创性构想和跨学科潜力;

3. 建立“宽容失败”机制:允许高风险探索性课题申请,结题不强制要求“成功结果”。

学界反响:有人欢呼,也有人担忧“落地难”

政策一出,青年科研群体普遍叫好。清华大学博士后李颖(化名)表示:“以前评项目总要‘拼人脉’,现在更看想法,我们团队几个‘青椒’(青年教师)已经摩拳擦掌了。”但也有资深教授提出疑虑:“年轻学者经验不足,大额资助是否会导致资源浪费?”对此,基金委回应称将配套“导师跟踪制”,由资深专家提供过程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修订案还首次明确“科研伦理审查”条款,要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敏感领域项目须通过伦理评估。“这既是与国际接轨,也是为青年学者划清红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解读道。

未来影响:或重塑科研生态

业内预测,新规将引发连锁反应:

- 高校人事政策调整:更多院校可能放宽青年人才职称晋升年限;

- 企业研发风向变化:科技巨头或加大与青年科学家合作,抢占原创技术高地;

- 海外人才回流加速: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王浩(化名)表示:“国内支持力度已不逊于欧美,我正考虑回国申请项目。”

基金委相关负责人透露,首批青年科学家项目将于2024年启动,预计资助规模超20亿元。正如科学杂志评论:“给年轻人‘第一桶金’,往往能撬动颠覆性创新。”这场聚焦“科研未来”的改革,成效值得期待。

(注: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