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1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文化] | 热度[ 0]
“中消协发布网购避坑指南:五大陷阱要当心!”---正文: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网购已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便利而来的,还有层出不穷的消费陷阱。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结合消费者投诉热点,发布了“远离网购陷阱五点提示”,旨在帮助消费者识别风险,避免踩坑。网购投诉激增,中消协出手整治据中消协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网购投诉超过15万件,同比增长2
“中消协发布网购避坑指南:五大陷阱要当心!”
---
正文:
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网购已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便利而来的,还有层出不穷的消费陷阱。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结合消费者投诉热点,发布了“远离网购陷阱五点提示”,旨在帮助消费者识别风险,避免踩坑。
网购投诉激增,中消协出手整治
据中消协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网购投诉超过15万件,同比增长23%。投诉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商品质量、售后服务、价格欺诈和物流问题等方面。
“网购环境复杂,部分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设置各种消费陷阱。”中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消费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要提高警惕,避免权益受损。”
五大网购陷阱,你中招了吗?
中消协此次发布的提示,重点针对消费者最容易踩坑的五大问题:
1. “低价引流”实为套路
不少商家利用“超低价”“限时秒杀”等噱头吸引消费者点击,但实际购买时却发现商品缺货,或需要额外支付高额运费、捆绑消费。
案例: 消费者小李在某平台看到一款标价9.9元的蓝牙耳机,下单后却被告知“需满199元包邮”,最终被迫购买其他商品凑单。
中消协建议: 警惕异常低价商品,下单前仔细阅读商品详情和运费规则。
2. “好评返现”诱导虚假评价
部分商家通过“好评返现”“晒图送礼品”等方式,诱导消费者给出虚假好评,导致商品真实评价被掩盖。
案例: 王女士购买了一款网红吹风机,使用后发现噪音大、风力弱,但商家承诺“五星好评返10元”,最终她无奈给出了不实评价。
中消协提醒: 评价应客观真实,避免因小利误导其他消费者。
3. “预售商品”迟迟不发货
近年来,“预售模式”盛行,但部分商家利用规则漏洞,长时间拖延发货,甚至以“缺货”为由取消订单,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案例: 张先生在某平台预订了一款热门球鞋,商家承诺30天内发货,但两个月后仍未收到货,客服仅回复“正在协调”。
中消协提示: 选择预售商品时,务必确认最晚发货时间,并保留聊天记录作为维权证据。
4. “七日无理由退货”遭拒
虽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网购商品可“七日无理由退货”,但部分商家以“已拆封”“影响二次销售”等理由拒绝退换。
案例: 刘女士网购了一件衣服,试穿后发现尺码不符,申请退货时却被商家以“剪掉吊牌”为由拒绝。
中消协建议: 退货前仔细查看商家退换政策,保留商品原包装和标签。
5. “直播带货”夸大宣传
直播电商火爆的同时,虚假宣传、货不对板等问题频发。部分主播夸大产品功效,甚至销售“三无”商品。
案例: 陈先生在直播间购买了一款“神奇瘦身茶”,使用后不仅没效果,还出现腹泻症状,商家却拒绝退款。
中消协提醒: 观看直播购物时保持理性,切勿轻信“全网最低价”“特效产品”等话术。
消费者如何维权?
中消协呼吁,消费者在遭遇侵权时,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权:
1. 与商家协商:优先联系平台或商家客服解决问题。
2. 向平台投诉:如协商无果,可向电商平台官方投诉渠道反映。
3. 拨打12315: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消协组织投诉。
4. 司法途径:必要时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行业监管趋严,平台责任加重
近年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多次约谈电商平台,要求其加强商家管理,杜绝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
“平台应建立更严格的审核机制,对违规商家采取下架、封号等措施。”中消协相关负责人强调。
理性消费,远离陷阱
网购虽便利,但陷阱也不少。中消协此次发布的提示,为消费者提供了实用的防坑指南。只有提高警惕、理性消费,才能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
“网购有风险,下单需谨慎!” 你遇到过哪些网购陷阱?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历!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