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电商] | 热度[ 0]
“拉石头”小伙逆袭成“透视眼”专家,奋斗者新春故事引热议---正文:从山沟到实验室:一个“拉石头”人的逆袭春节前夕,记者在贵州某地质勘探实验室见到了35岁的工程师王强。他正盯着电脑屏幕,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和三维地质模型不断变化。“这里,地下300米处有个断层,可能影响隧道施工安全。”他指着屏幕上一处细微的色差说道。同事们都称他有一双“透视眼”,能“看穿”地底。谁能想到,15年
“拉石头”小伙逆袭成“透视眼”专家,奋斗者新春故事引热议
---
正文:
从山沟到实验室:一个“拉石头”人的逆袭
春节前夕,记者在贵州某地质勘探实验室见到了35岁的工程师王强。他正盯着电脑屏幕,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和三维地质模型不断变化。“这里,地下300米处有个断层,可能影响隧道施工安全。”他指着屏幕上一处细微的色差说道。同事们都称他有一双“透视眼”,能“看穿”地底。
谁能想到,15年前的王强,还只是贵州山区一个“拉石头”的普通矿工?
---
“拉石头”的苦日子:每天扛百斤,月薪800块
2008年,20岁的王强因家境贫寒辍学,跟着同乡去了当地的小煤矿。“那时候就是纯体力活,每天用背篓把矿石从矿洞背出来,一趟百来斤,一天几十趟。”他回忆道,肩膀磨出血泡是常事,一个月工资只有800元。
转折发生在2010年。一次矿难中,王强因为机警,提前发现岩层异常,带着工友躲过一劫。这件事让他意识到:“光靠力气不行,得懂技术。”他用攒下的钱买了二手电脑,每晚自学地质知识。
---
逆袭之路:从夜校生到“地质神探”
2015年,王强考取成人教育地质专业,白天打工,晚上上课。为了练习三维建模,他跑到建筑工地“蹭”人家的测绘仪器偷师。“那时候工人都笑我,说‘拉石头的还想搞高科技’。”他笑着说。
努力终有回报。2018年,王强参与某高铁隧道项目,凭借对岩层的敏锐判断,提前预警了一处隐蔽的溶洞,为工程避免了上千万损失。从此,“透视眼”的绰号传开了。
---
“透视眼”的秘诀:数据+经验+直觉
王强已是团队的技术骨干。他告诉记者,所谓“透视眼”其实是综合能力:“地质雷达的数据像天书,但结合我当年‘拉石头’时对岩石手感、声音的经验,就能看出别人忽略的细节。”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明评价:“王强的案例证明,一线实践和理论学习结合,能爆发巨大能量。”
---
网友热议:奋斗者的时代缩影
王强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迅速登上热搜。网友纷纷留言:
- “这才是真正的‘小镇做题家’升级版!”
- “从体力劳动者到技术专家,他的逆袭打了多少人的脸。”
- “建议拍成电影,比虚构的励志故事更有说服力。”
据统计,近五年我国像王强这样通过职业教育改变命运的劳动者超200万人。人社部2023年数据显示,技能人才缺口仍达1900万,王强的经历正是国家推动“技能中国”行动的生动注脚。
---
想帮更多“拉石头”的人看见光
新春前夕,王强回了趟老家。当年一起“拉石头”的工友老李如今开起了农家乐,儿子正在读职校。“强哥,你说我娃学无人机测绘咋样?”老李问他。王强拍胸脯:“包在我身上!”
他计划今年成立工作室,免费培训偏远地区的矿工子弟:“我想告诉他们,石头下面不只有煤,还有人生的路。”
(应受访者要求,王强为化名)
---
记者手记
这是一个关于“手”与“脑”、“苦力”与“技术”博弈的故事。在王强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奋斗者的缩影——没有躺平的借口,只有向上的阶梯。正如网友所说:“他的‘透视眼’不是天生的,是用汗水洗出来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精选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