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给文物保护添一对科技之翼

2025-08-14 | 来源:融媒体中心 | [ 科技] | 热度[ 0]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数字翅膀让千年瑰宝重焕新生---正文:一、当古老文明遇上现代科技在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台搭载高精度三维扫描仪的无人机缓缓升空,对坑内的陶俑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在敦煌莫高窟,AR眼镜让游客“穿越”回千年前的壁画创作现场;在故宫博物院的实验室里,AI算法正逐帧修复破损的古画……这些场景,正是当下中国文物保护领域的一场静默革命——科技正在为文化遗产插上“数字翅膀”。据国家文物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数字翅膀让千年瑰宝重焕新生

---

正文:

一、当古老文明遇上现代科技

来,给文物保护添一对科技之翼-1

在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台搭载高精度三维扫描仪的无人机缓缓升空,对坑内的陶俑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在敦煌莫高窟,AR眼镜让游客“穿越”回千年前的壁画创作现场;在故宫博物院的实验室里,AI算法正逐帧修复破损的古画……这些场景,正是当下中国文物保护领域的一场静默革命——科技正在为文化遗产插上“数字翅膀”。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全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但受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约30%的文物处于“亚健康”状态。如何让这些承载历史的瑰宝“活得更久”?答案藏在科技与传统的碰撞中。

二、科技如何为文物“治病”?

1. “CT扫描”精准诊断

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人员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青铜器成分,就像给文物做“体检”,连金属内部的锈蚀程度都能一目了然。2023年新发现的青铜神树残件,正是通过显微CT技术确认了其与1986年出土文物的拼接关系。

2. AI修复师“妙手回春”

腾讯与敦煌研究院合作的“数字藏经洞”项目中,AI通过深度学习数万张壁画图像,仅用3周就完成了过去需要人工耗时数月的病害标注。故宫的千里江山图修复更是动用算法分析颜料分子结构,还原出宋代青绿山水的原始色泽。

3. 区块链给文物上“数字身份证”

2024年,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推出“文物链”平台,每件外展文物都被赋予唯一的区块链编码。哪怕是一块陶片,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它的出土信息、流转记录,仿制品再难鱼目混珠。

三、从抢救到预防:科技改变保护逻辑

过去文物保护是“哪里坏了修哪里”,现在则转向“预测性保护”。敦煌研究院建立的“洞窟微环境监测系统”能实时感知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一旦数据超标,系统自动启动调控设备。而在山西平遥古城,物联网传感器已提前预警7处古建筑的结构变形,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地基坍塌。

“科技让保护从被动变为主动。”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举了个例子,“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游客呼吸是壁画褪色的主因之一,现在采取预约限流措施后,病害速度降低了60%。”

四、争议与挑战:技术不是万能钥匙

科技赋能也面临质疑。2023年某博物馆用3D打印复制云冈石窟造像,被批评“失去文物本真性”;AI修复的富春山居图局部色彩引发学界争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马萧林研究员指出:“技术是工具,不是目的。修复必须遵循最小干预原则。”

更现实的难题是成本。一套文物高光谱扫描设备价格超百万,中小博物馆难以负担。数字存档的长期保存同样面临技术迭代风险——20年前的光盘数据,今天可能已无法读取。

五、未来已来:每个人都能成为“文物守护者”

令人振奋的是,科技正在降低参与门槛。百度的“文心一格”AI平台开放了文物修复模型,普通人上传老照片就能体验修复过程;支付宝“数字长城”小程序吸引超2000万用户在线“搬砖”参与虚拟修缮。

“保护文物不再是专家的事。”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在山西高平,村民用手机APP拍摄古建筑裂缝,数据直接上传至省级监测平台;在苏州,小学生通过VR课程学习缂丝技艺,非遗传承有了“数字接班人”。

---

从实验室到田野,从专家到大众,科技正重构文物保护的生态。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所言:“给文物插上科技翅膀,不是让它飞离大地,而是飞得更高更远。”当千年铜锈遇上量子计算,当古老壁画对话人工智能,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奇迹——文明的火种,将以比特与原子交织的方式,永远燃烧下去。

(全文约1580字)

---

数据来源:

- 国家文物局2023年全国文物保护利用统计数据

- 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年度报告(2023)

- 腾讯研究院AI+文化遗产保护白皮书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ICP备19038259号-4   头条快报-行业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